“去客厅化”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邵许空间设计工作室
2023-03-31
“去客厅化”表面上是生活方式改变,骨子里是社会的变迁。
作为一个最近两年经常被大家提的起的布局方式。所谓的“去”,很多人觉得只要没有电视和舍弃沙发就算去客厅了,但是却不单单如此。
虽然房屋布局的多元化是个人选择,但却隐含了诸多的外界因素。既然我们要思考背后意味着什么,那我们换个角度来好好说说。
从功能来看,去客厅的布局并不算创新,至少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在诸多的别墅和复式户型里,早就存在这样的布局形式。
“去客厅化”来源于大户型
无论是中外户型,在很多的大面积的房产中,普遍都会存在一种所谓双厅的平面布局。
当代的大量别墅户型里,功能布局是相当丰富的。从设计上来说,越大的房子功能的拆分就越明确。
比如一楼作为客厅,二楼的卧室附近都会有一个配套的起居室。
从功能使用上来说,一楼的客厅是社交空间,是对外招待客人或者朋友的空间,在这种空间中,电视是弱化的,沟通招待占主导。
到了二楼的起居室,会留有专门的休闲娱乐区域,更加放松舒适的沙发以及书桌混合摆放,属于家庭主要成员核心活动空间,不招待客人,具体的功能比较复合:水吧,阅读,放松,午休等。
而我们最近两年的“去客厅”从某种程度上,就是的起居室的功能延续。中国人的客厅应该是起源于80年代,电视的盛行,加上90年代末房地产的商业化。复合当时生活方式的空间就应运而生。当时的邻里关系较为亲密,大家的房子普遍不大,所以走访邻居,是一种家常便饭,聊的久了还要在家吃上一顿,这是前30十年的国人生活的一种象征。
社交属性的逐渐减弱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高层民用建筑盛行。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邻里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朋友间也不像以前那样频繁,偌大的城市,交通不便阻隔了熟人间的沟通。
而流动性的原因,则让大伙对于安全防范有了很高的意识。因为都不是本地人,所以租房子,或者邻里之间往往不知道对方的底细。这就导致了同一个小区,人与人之间更多有一层防备。
再就是信息化,手机微信让沟通不必局限于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这些社会原因。都导致了原有国人生活中的居家会客的频次来越来越少。
既然朋友来家里的机会越来越少,这种本来定位“客厅”的空间,也变成了家人的“私密”独享空间,那去客厅化就顺理成章的会成为新的布局形态。
功能的复合是去客厅化的核心
到了最近几年,电子设备投影的盛行。以前必须一家人围坐来一起看电视的机会也越来愈少。比如今年的过年,要不是看电视剧狂飙,全家老少是很难聚集在一起的。手机,ipad电脑都在改变大家娱乐的方式。
所以去客厅的平面布局是更加松散自由的。你放沙发书桌可以,你铺一块地毯配按摩椅也可以。席地而坐看电视也能满足。家里边有两个作业巨多的小朋友,你放一张大桌子,依然可行。
对于这个概念,大家不必迷信网络上某一个设计师的案例,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照搬拿来就用.去客厅化的空间也可以有很多名字,多功能厅,休闲厅,以及所谓的起居室等等。核心呢就是以家人的生活习惯为主。
另外我的个人并不认同可以把沙发拿掉。沙发是回家放松的首选,坐在上面玩手机可比椅子快乐N倍。
去客厅化我觉得不会成为流行趋势,更多是给人一种新生活方式的思考。而未来的住宅面积如果无限的变小,那么格局也必然是复合多元的。而在相对较大空间,去客厅化的意义就没有像中小空间那样重要了。
当然地产价格昂贵也可能是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无论是哪一种设计概念,本质上都是社会意识最终影响了人。所以不要迷信所谓的“去客厅”,先思考一下自己的家是否适合再下决定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