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量“净水器为选购新趋势?7款热门大通量净水器横测!
流弹黄儿
2023-11-13
一、何为“大通量”净水器
随着线上市场内卷严重,为了提升体验感解决通量焦虑,厂家们是费劲心血的去征服“膜、泵、算法”三座大山,净水器的发展历程也由原来的600G、800G到现在的1000G甚至1200G,通量越做越大,出水量越来越大,滤芯耐久性以及所谓的脱盐率似乎也提升了不少。
关键是乍一看多种滤芯变复合滤芯,机身体积越来越小,功能也越来越多,减缓换芯速度的同时让人感觉实际成本仿佛并没有用那么高,各种体验感对比小通量净水器要强很多。
我承认,大通量净水器普及的确是个好事,意味着大家的消费观念开始转变了。
但是不得不说,早期像352,小米等衍生出的大通量净水器,诟病相当多。
先总结简单说:通量大,滤芯贵了,噪音大了,净化效果也变差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滤芯复合外形不变,势必会减少滤料,况且膜面积增加,这是根本原因。
在寿命和泵、膜的双重制约下滤芯成本想不高都不行,而且由于第一级滤料减少,大通量承接的大出水量根本就做不到完全吸附,水中的余氯、TOC/COD含量势必过高,有些甚至放弃到了后置活性炭,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影响RO膜寿命和脱盐率,别以为你看到实测的TDS值不高,实话讲那确实不能单独说明问题。
另外多提一点,大通量净水器基本都配置“零陈水”功能,像那种内置小压力罐这种配置务必不要选,只能进一步的压缩滤芯数量和尺寸。
二、产品对比
当然这仅仅只是两年前大通量净水器刚出的时候,现在许多厂家基本已经找到“泵、膜”的平衡制约点,无论是滤芯耗材还是净化效果都更上一层楼。
而我们消费者要做的就是对比!!!大通量净水器选购:滤芯耗材、净化效果、噪音缺一不可,其次再综合考虑价格以及附加功能(至于流速基本相差无几)。
今天找来7款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大通量”净水器,从滤芯配置、滤芯耗材、噪音以及“零陈水”等附加配置上进行横展对比。
三、净化效果实测
也可以说是净化效果。这里简单分了几个梯队。
七款大体都差不多,清一色的复合滤芯+RO膜配置,而且上述几款算是比较良心的,没有拉下后置活性炭,所谓的滤料也都给的比较扎实。
当然评判“滤芯”的好坏,与净水器的硬件配置脱不了干系,泵、水路设计、算法都息息相关。
第一梯队,其实较看好海尔的,近些年的升级做的较多,几乎大通量全系RO膜都是此配置——多页膜片+超大膜面积,并且其性能测试标准也基本都在高TDS水质中所得,噱头成分比较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部分大通量净水器宣称五年,实际两年都到不了的,认清测试水源TDS值很重要。
这个大家参考着看就行
标配——斯里兰卡椰壳活性炭,吸附余氯和耗氧量相当出色,就单纯这一配置既避免了RO膜表面氧化也增大了出水量,最重要的是能改善口感!
而史密斯佳尼特不用多说,传承的膜和硬件技术,整体性比较强,两端进水的方式+自研的隔膜泵配置让他的RO膜寿命公认的行业第一,耐久性和脱盐率相比传统净水器品牌要厚实太多,就是滤芯堆料没有传承过来。
至于第二梯队,个人认为美的、沁园都淀但是比较传统,虽然膜的效率也不俗,可根据用户反馈表明:单纯膜寿命这一栏始终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似乎配置方面升级的倒挺多。值得夸奖的是沁园的CTO后置碳棒用料真心不错,有机会拍给大家,沉甸甸的。
反观第三梯队,似乎性价比更多一些。小米云米师出同门,一点很相似,过滤级数都是六级,但是无奈自身卷膜工艺基本都是代工,论品质稍微还是有些差距。
其次云米的“9页膜+抗堵分离技术”在我看来,像是对以前碳粉脱落现象的一个补救,滤芯对比其他品牌都显的松垮,最重要的是硬件的泵和水路连接做工一般,一般都是两年后它的通病就暴露了。
总结来看,没有刻意贬低的意思,7款整体都不错,硬要分出细节才这么讲。
四、滤芯耗材对比
其实国产这几年的换芯成本早就打下来了,而且寿命虚标也基本不存在。
但是部分商家玩文字游戏,仔细观察能看到下面一行小字,使用周期不超过两年不代表寿命就是两年!!!
先不看纯数值,我个人是比较推崇“双出水”净水早就是海尔一直在做,算法设计上净水不再经过RO膜,而且不需耗电0废水产出,两种工作模式对于生活上的实用性帮助会更大一些。
虽然也有弊端,对于前置滤芯的耗损比较大,但现阶段RO膜成本较高的净水器搭配双出水设计是最划算的方式了,尤其是大通量净水器切记切记!!!
像海尔云米后续的使用成本可能会更低,而至于后者史密斯和沁园来讲:
一个是因为自身硬件配置堆得高,产品壁垒在哪摆着,没办法谁让史密斯是高端净水器品牌呢;至于沁园貌似我印象中滤芯成本一直很高,也是为数不多的宣传页没有滤芯价格的品牌,这个“没办法”多数在于极致追求体积了,沁园的机身一般都比较小,估计是滤料压缩比较狠。
至于很多朋友问的“废水比”和“清洗”对于耗材有没有影响?废水比咱说实话一年也就几吨水,真没必要去过度关注,而清洗功能每个净水器都自带匹配,厂家早就算到了寿命上。
多插一句,我很喜欢352研发的“动态匹配”技术,能根据时间维度和延缓寿命设计来控制实际成本。
五、噪音实测对比
净水器噪音主要源于给水增加压力,增压泵,再一个就是废水电磁阀的声音。
通量越大泵运行功率就越大,噪音就大,通病问题,尤其是无桶净水器。
第一梯队毫无疑问,佳尼特一马当先,没办法人家因为硬件配重降噪,四重科技堆配置成本会高很多的,悬空+隔音棉+低音泵其实都不是啥难点,就是看你想不想加。
其次就是海尔这两款,膜的孔径较大排列密布,自然水压冲击力会比一般净水器大,所以泵的工作效率就不用承担太多,沁园也是同款设计,小白鲸系列一直备受褒奖的就是噪音。另外双出水设计同样对于噪音也是加分项的!
至于小米和美的虽然也采用了低腔多音泵,但效果有些差强人意,有时间我会看看它两家的泵厂家再给大家分享一下。
当然差不代表不能接受,60dB以下基本就可以了。
六、附加配置对比(零陈水)
一般大通量净水器该配的都给你配了,自助换芯、APP控制、智显龙头,自动冲洗以及整体水路的安全材质等。
唯一不同的就是“双出水”和“零陈水”功能,实用性上的对比。
整体来看海尔和美的算是做的不错的,也是最先研究零陈水功能的两个品者概念不同,海尔硬件比较实在,而美的软件算法上比较智能。
海尔鲜活水这款搭载了最新升级的“鲜活2.0”技术,相比传统的纯水回流技术解决了机器频繁启停以及水源过度浪费的情况,要知道这对于后期维护保养是最致命的,而且在后置活性炭方面还引入了斯里兰卡的活性炭,保证首杯水TDS值过低的同时兼顾了水质最佳口感。
再反观美的白泽,同样也是纯水回流技术,但人家硬件上没下功夫,在APP上倒是可以自定义零陈水功能,根据用水习惯自行定义回流时间,比较人性化。
至于小米这款,大家可以看实测成绩,和它的噪音一样差强人意,另外“自动冲洗+纯水回流”的搭配,每次首启便会浪费2-3杯水的。
而双出水设计因人而异吧,相当于半个前置过滤器,对小家电很友好实用性也比较广泛。
七、总结
大通量净水器孰强孰弱一眼便知,泵、膜、算法这三座大山对于器来说只能去找其平衡于我们消费者,滤芯成本、净化效果才是格外需要关注的。
整体对比下来,其实大差不差,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净水器内卷硬是逼着厂家前进了一大步,价格越来越贴近生活,我们消费者确实是受益了。
而综合以上滤芯、成本、噪音、功能等几个维度,7款热门大通量净水器我只推荐其中4款:
①海尔鲜活水作为新生代款式,主打“鲜活水”以及双出水理念,而作为大通量净水器,这对于前后滤芯的负担是相当沉重的,本以为堆料会减少成本会增加,可事出其反,高配滤芯以及机体每年耗材成本平均三百多。
而且虚标对于海尔不存在的,全系五年质保的底气相当足。
②另外海尔HRO12H99 PRO这款升级款,流速和耗材给人惊喜。以1200G的更大通量做到了整机耗材比“海尔鲜活水”还少,而且配置只增不减,纯水净水流速来到了3L/min以上,如果追求体验感加几百选购这款也未尝不可。
③第三款美的白泽算是老朋友了,近两年更新迭代不下三次,对比海尔就和“零陈水”功能一样,一个硬件配置高,一能出色,白泽衍生至今升级最大的主要是算法和APP控制功能,滤芯使用和后期耗材更贴近实际生活,这一点不得不服。
④至于佳尼特,品质毋庸置疑,配置和用料也都比较扎实,但交互和功能这方面与真正的国产还差一段路,但还好以前史密斯不方毛病解决了,体验感也是相当不错的。
简单汇总一下大通量净水器的选购要点:
·不必过度关注流速、废水比,相差无几。
·一定注意滤芯配置,有必要可以看看滤芯体积的厂家。
·功能上重心放在“双出水”和“零陈水”功能上,除此之外相差无几。
·滤芯耗材一定提前计算好,部分商家玩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