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前
本案是一套位于北京西城区,房龄超 30 年,面积只有 34㎡ 的学区房。一室一厅的户型,不仅要满足三代人的起居,还得适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老房单纯作为上学房使用,平日由老人带着老大居住,上下学不折腾,周末再回到大房子。 为了不做“周末妈妈”,女主人周中会来陪住,三代人只能在这样一个紧绷的空间挤一挤,这次改造的初衷业主希望: 1.能满足三代三口人同住,各自都有睡眠区; 2.同时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让蜗居也能宽敞高效; 3.可以适配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4.平时老人带娃,天天要做饭,一些细节更要特别考虑老人的习惯。
装修后
我们把「树屋木盒」的设计理念置入其中,将多种功能合并,对空间、功能进行折叠,解锁了家的各种打开方式: ●「学习功能」书桌,朝向厨房一侧,与娱乐区隔开,可以安心学习。 ●「睡眠功能」做成树屋的形式,既增加趣味性,又让孩子有相对私密的空间。 ●「储物功能」下部分承担了衣柜+冰箱收纳,动线顺畅。
设计亮点
改造前的户型没有玄关,进门左手是厨房,右手是卫生间,过道狭窄,没地方换鞋,更无处挂衣。 考虑到卫生间位置不能动,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卫生习惯,设计师索性将入户右手边联通卫生间,重新划定为「入户功能区」。在入户右侧,竭力抠出了 245mm 深度的储物墙,直接连通到了阳台,既满足了玄关收纳,又坐拥了开放书墙。 左侧的厨房打通以后,视觉宽敞了许多,为了不妨碍过道行走,特地将餐桌设计成斜角。而矮柜的外侧部分,也能用于玄关储物,存放雨伞等杂物。
设计亮点
柜子的设置,也是依照家务动线来规划的。一边为侧开的收纳柜,最下层存放脏衣篓,紧邻洗烘套装;另一窄柜为次净衣柜,挂放外套。 小屋平时只有家人居住,无客来访,便以帘子作为卫生间隔断,省钱不说,日常拉开,暗卫也能随时通风。
设计亮点
因为厨房主要是老人使用,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适老化设计: ①厨房台面、餐桌连同窗台沿做了细窄的长台面,让老人在活动时充当扶手;②根据老人身高设计高低台面;③异形台面下以小推车替代定制柜,取物不费力;④吊柜下留光源,补充照明。 将餐厨的功能融合在一起,沿墙面做“U型”厨房,以45度斜插出一个吧台桌,和橱柜连起来。台面与橱柜区是连续的,同时为玄关、餐区、书房,提供台面补充。 由于厨房窗外是四面围合的天井,采光无效,我们索性缩小窗户,增加吊柜,极大程度增大收纳,也不影响通风。
设计亮点
「树屋盒子」位于房间中央,赋予了空间新的可能。我们利用上下空间的结构,在 1.6 米以下的位置,设置了儿童学习区。学习区旁嵌入一台静音小冰箱,以便孩子安心学习。 盒子的另一面,则藏了整排五开门衣柜,用于存放衣物、被褥等,空间绰绰有余。衣柜上方做树屋,无论玩耍或休息,孩子都可以躲进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床的长度约 1.95 米,足够睡到成年。 树屋床两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预留了几何形状的洞。不仅给树屋通风引光,也能改善起居区域的光线与空气流通。树屋床前预装了投影幕布,投影仪摆放在阳台垛子上,正对幕布,位置刚刚好。
设计亮点
这个家的睡眠区有孩子的树屋床、妈妈的地台床和老人的单人床。三床围坐,也是难得的家人共处时光。 老人的睡眠空间需要舒适性。因此我们为老人预留了单人床。单人床的脚下铺地毯,隔音、柔软,同时也能避免老人起夜突然着凉、滑倒。 女主临时居住的睡眠空间,侧重灵活性。我们借由阳台的狭窄空间,定制地台床。下层储物,存放孩子用过的课本、教辅,上层可休息,或躺或卧。地台床左边定制矮柜,做床头柜用,还可以作为放腿的阅读区使用。采光更好更安静,孩子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