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APP

奉劝大家:没有日本主妇的命,尽量别盲目跟风,错把收纳当艺术

家居设计师COCO

2022-03-07

我一直觉得,家居收纳的目的,是为了做个“懒人”,而不是仅仅为了赏心悦目。

然而,我却发现了无数中国家庭在做收纳的时候,盲目跟风日本本太太,形成了一种很“病理”的社会现象。

更甚至很多“网红”,在看了日本太太的“花式收纳”后,就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自称“收纳师”,开始大肆宣扬日式收纳。

虽然说日式收纳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但是中国的家居文化毕竟不同于日本,奉劝大家,没有日本主妇的命,尽量别盲目跟风,错把收纳当艺术。

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收纳的那些事儿。

没有日本主妇的命,错把收纳当艺术

并不是说日本太太的命多好,而是中日文化的家居文化差异。

▲日式收纳

初次接触日本主妇的花式收纳,被其整洁性、高度统一性所折服,成了我极度向往的样子。

然后,在入住后才发现,对于收纳我有深深的误解,日式收纳根本不适合我,主要体现在“时间”和“家庭观念”这两点上,下面做简要说明:

①关于时间

▲日式收纳

日本主妇很多都是专职的家庭主妇,在日本的社会中很普遍,也被大众认可,所以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去收拾家。

然而在中国,大多数女性都崇尚独立,除了生孩子的几年,很少人愿意做专职的主妇,如果这时候还要学习日式收纳,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根本不现实

②关于家庭观念

“相夫教子”的理念,在中国早已经不存在,相比较日本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国男女平等的理念早已贯彻所有的年轻人。

对于家的整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的责任。

▲日式收纳

结合以上两点,如果你还要盲目跟风日本太太的方式,将会浪费你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反而适得其反,失去了“收纳”的真正意义。

想要把收纳当艺术,首先要有个日本太太的命。

过度收纳,形式化主义严重

任何不以方便为目的的收纳,都是“耍流氓”,是不可持续的。

失去了实用性,也就失去了收纳的意义。

▲过度收纳

这样看似井然有序地“收纳”,尽管满足了拍照“炫耀”的虚荣心。

但是,日子过久了,想要持续保持这个样子,显然是很让人崩溃的事情。

▲拿取方便的收纳

如果收纳不能让你成为“懒人”,还不如不收纳。

收纳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一目了然,拿取方便,用最少的劳动力维持家的整洁,而不是形式主义。

把家里凌乱的原因,归结于家人

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说:家里有熊孩子和到处乱扔的东西丈夫,想要家里整洁那是“白日做梦”。

虽然家人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有时候反过来想,家里收纳的“成本”是不是太高了点,不方便家人的收纳呢?

例如,把家里凌乱的数据线,采用固定的位置和收纳方式,无论孩子还是老人慢慢养成习惯,保持自觉。

再比如,根据家人的生活习惯,做不同的收纳分类,让家人感觉到随手拿取,就能收纳好,让收纳变得轻松,也就减少了家务的时间。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但是如果能对习惯做相应的收纳,就能让家庭减少一分争吵,多一些和谐。

说了那么多,怎么样才能避免“花式收纳”,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家庭的收纳方式呢?

收纳工具,才是最该断舍离的

“花式收纳”的最大的弊端就是,购买各种繁杂的收纳工具,真正用的时候才知道这些工具真的不一定能用上,反而成了累赘。

像这种看似整齐划一的瓶装收纳,每次使用的时候要比原包装更麻烦,而且还无法分辨其保质期。

还有这种看似合理的衣服收纳架,叠放的时候是很整齐也很好看,但是每次翻找衣服,就会把他的衣物都弄得凌乱,还不如全部挂起来实用。

所以,收纳工具不是越多越好,收纳的前提,是先断舍收纳工具。

合理利用收纳的深度

▲榻榻米收纳

近年来,很多人吐槽榻榻米不仅仅是因为它不透气,主要是还因为深度利用的不方便。

榻榻米的深度是够了,但是因为进深太大,每次拿取都不方便,所以才会被吐槽。

▲抽屉收纳

而对深度合理地利用最好的例子,就是抽屉式的设计。

抽屉的最大优势,就是完美利用柜子的较深的空间,拉出来拿取方便。

购物欲望的断舍离,才是收纳最好的伙伴

在生活中适当地断舍离,减少购买的欲望,可以让家里保持清爽,释放空间。

克制囤货的欲望,不是必需品,坚决不买,不是刚需用品,坚持不囤。

真正做到欲望的断舍离,甚至是可以不做收纳。


文末总结:

在《我的家空无一物》这个节目中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收纳是为了生活的便捷,让人越来越“懒”,而不是增加负担。

收纳差不多就行,没必要盲目跟风一时图个爽快,不让家务成为一种负担,才是收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