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APP

厨房新宠:厨下加热净水器真的好用么?来看看怎么选不翻车?

松鼠睡不醒

2022-11-11

01 孰好孰坏不盲断,适合自己才是真!

厨下净水器这几年已经非常普及了,甚至可以说核心技术的上升空间越来越小,于是各大厂家将目光转向各类“功能集成”,意在追求更简洁的安装,更便利的热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便诞生了“加热净水器”这一饮水新宠~

相比过去的“台上式净饮一体机(即热+净化)”以及“厨下净水器+管线机”的组合,在饮水方式上绝对是又一次升华~

那么,我们结合这三种热饮方式的特点,浅谈一下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合的用水场景,更便于大家做出决策。

· 第一种“台式净饮一体机”,更重视“饮”的功能。

机身背后自带水箱,可以接好自来水,放在任何自己觉得顺手的地方,插电即用。

融合了净化和即热双重功能,稍微好一些的型号多以“厚膜加热”为主,这种加热方式的热水出水量通常都不大,但温控极其精准,所以可以将多档温控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这类型净饮机控制面板的功能划分十分细腻,比如温控档位至少都在3-6档以上,不少机子还做到了定量取水,平时日饮绝对是用起来最便利的一种,几乎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要说缺点嘛,就是需要每天手动换水~由于出水比较小,用于烹饪的话,等的有点着急,同时接水量大还会导致频繁换水。

· 第二种“厨下净水器+管线机”,这种组合非常传统、更为常见。

目前,厨下净水器的普及度是净水器里最高的一种,所以与之相伴而生“管线机”也就跟着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净水器负责净化,管线机负责加热,二者分工明确。

主流管线机用的同样也是“厚膜加热技术”,功能体验、接水速度与“台式净饮一体机”相差不大,不过得益于净水器本身的常温出水量比较大,所以,同时也能兼顾到厨房烹饪用水的需求。

另外,管线机是自动补水,不需要手动换水,所以这套组合方案用下来还是很方便的。

当然,弊端就是安装位置相对局限,二者的安装距离不建议过远,容易在管道内残留陈水,再加上两套设备加起来,要想好用,一般价格也不便宜。

同时还要考虑净水器和管线机的适配性问题,比如采用电控龙头的“小米、史密斯”净水器就无法直接连接管线机,包括进出水量不匹配,也会导致净水器频繁启停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缩短设备寿命。

· 第三种“厨下加热净水器”,就是本文的主题内容了。

这类型净水器直接将加热体内置于净水器里,把“净水器+管线机”的核心功能都保留了下来,既能兼顾到厨房用水,又能满足日常便捷热饮,关键是安装一步到位,也不用担心适配性,更不需要手动补水。

通过智控龙头进行多档调温操作,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不过,不同的加热体,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完全不同,接下来咱们上点干货。

02 选购要点,有坑避坑!

① 滤芯配置是核心

一切跟加热有关的净水器,一律不要选“超滤”,不能将水垢去除干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到加热体的性能,“RO反渗透”才是主流。

顺便给大家科普一下市场的现状,除了个别高端品牌外,目前大部分品牌都是通过采购膜片进行自主封装的,同一款机子可能会用“陶氏膜、东丽、海德能膜、或者国产膜”,不一定只局限于某一个品牌的膜片。

当然,只要膜片是合格的,初始净化效果都不会有多大差异,完全不用过于迷信于某品牌的膜片(当然,陶氏是最贵的,大概脱盐率上会好那么百分之零点几)、更不用产生纠结情绪。

真正拉开距离的因素在于卷膜技术,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滤芯的耐用性”,这直接影响到换芯频率和后期的维护费用。

至于其他滤芯,无非还是“PP棉”“活性炭”等不同材料的组合,用于初步过滤,有的厂家是3级,有的厂家是2级,还是那句话,以“耐用性”为准,作用其实都差不多。

PP棉拦截大颗粒杂质,活性炭负责吸附异色异味、改善口感。

因为集成了加热装置,为了减小体积,不少厂家会采用一体芯的形式,更换操作上会更方便。

② 影响性能的几个重要参数

关于滤芯寿命可以参考“额定净水量”这个参数,这项数据来自水批文件,是不能随意捏造的,代表着滤芯在性能衰减前可净化出的合格水量(最低值),数值越高则表示滤芯具有越持久的稳定过滤效果。

“流量大小”代表着制水速度,因为融入了加热功能,所以除了关注常温速度外,还要看热水出水速度表现如何,这一点受加热体配置影响很大,我们后面会说到。

“膜规格”反映的是RO膜的制水能力,表示一天下来能净化的总水量,规格越高,制水速度也就越快,它与“流量大小”呈正比。

“产水率/废水比”比如2:1代表净化2杯的水,会产生1杯废水,这个因素倒不必刻意关注,一年下来差不了多少水费,了解一下就好。

加热配置是灵魂

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加热体分别是“聚热仓加热”“厚膜即热”,体感差异非常明显。

“聚热仓加热”可以理解为过去大热罐加热的升级版,做到了真空密闭,效率上也有所提高。特点是加热体内置于机身,利用真空聚热仓来实现加热,再通过增压出水,一般通过保温来实现热水的随时供应。

配置这种加热体的型号,热水出水量都比较平稳,接热水很快,在对水加热/缓存的同时,还能起到平衡TDS值的作用,不用担心首杯水TDS值过高的问题。

缺点就是,内胆水用光之后,补水、烧水都是需要时间(首次加热时间长),而且热水接水上限取决于聚热仓的容量,温水的持续供应量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

严格来说,控温能力不能像“厚膜即热式”那么精准,但也不会影响使用,因此温控档位一般设计在2-5档左右,不会划分的特别细腻,另外,烧水快不快还要看功率。

如果经常用于烹饪接水,选“聚热仓加热”用起来还是挺舒服的,因为热水流量够大。

“厚膜即热”就和台式机、管线机的原理是一样的,即热模块一般设计在龙头内,通过高功率在水流通过时,完成秒速加热,而且特殊的涂层处理能够将热传导效率发挥到极致,热交换速度极快,任何温度的加热最多只需要3秒。

这种加热体有很强的控温能力,甚至能做到每1℃的精准调节,正因为是即烧即饮,所以做到了热水持续供应,唯独热水的接水速度会慢一些,一般只有0.8-1升/分钟,温度越高,为了保证加热效果,流量自然就越小。

由此可见,采用“厚膜即热式”的型号更偏向于解决“饮”的问题,一般功能划分也会做得细致一些。

④ 细节决定使用感

各大品牌在硬件上的差距其实并不会很大,而交互设计风格各异,好不好用主要看这几个方面:

1> 智能龙头的交互设计

“智能龙头”的功能设计对日常使用有着很直观的影响,比如有没有TDS值监测?能不能显示滤芯余量、温度信息?还有对常用档位是否有设计快捷键?功能越全、步骤越少自然是用起来更顺手。

从我个人体验来说,龙头端能解决的问题,咱们尽量不掏手机、开APP,虽然手机上设定会更加精细,但多数功能是用不上的,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日常操作通常以简易为主。

所以我会更看重龙头端的交互设计,一步到位不香么~

当然,APP可以看做是一个细节补充,比如水质、用水量和滤芯余量、等信息查询,进行一键冲洗等等,可以给功能不全的龙头做一个很好补充,更像是锦上添花。

2> 换芯操作是否方便

“便捷换芯设计”是必须的,意味着新手小白也能徒手更换滤芯,也不需要预约人工上门换芯,这个功能除了个别国外牌子不支持外,国内市场已经很普遍了。

在便捷换芯设计中,前抽式会比顶抽式或者侧旋式更方便,在操作时不需要移动机身,要知道把灌满水的机身从柜子里移出来还是挺重的。

3> 售后服务

“销服一体化”是个大趋势,不少品牌在发起售后时,都是需要提供订单编号作为质保凭证的,所以渠道的选择很重要,莫因为贪图便宜去一些小渠道贩子手里购买,出了问题维修还要自己掏兜就不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