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案的基本情况:一家四口,夫妇二人,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老人偶尔过来探望,享受型住宅,同时也希望给孩子营造更好的成长学习环境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2.在这个要求下,我们将原始的5房改为4房,在设计上动静分离,主次有距,并充分利用南北采光通亮
本案的风格比较独特,中式为底,点缀美式元素——古典丽人抹口红,有那么点个意思。 屋主曾经问过我们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说小区样板间是美式的,但我看里边也有红木,为什么就不是中式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在风格过多纠结,只是认真地听取了屋主对中式生活的看法,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究竟是什么风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风格一定是屋主喜欢的。屋主喜欢中式,也中意样板间中美式的一些元素,那就想办法融合一下。 于是就有了这套宅子独特的风采,中式为底,点缀美式元素——古典丽人抹口红,有那么点个意思。 我想,每一次文化的复兴,一定不是对原有传统习俗的生搬硬套,复兴者,重构而更新方能兴盛,传统的意境美,在当下也一定拥有不同于过去的表现形式。
运用中式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实现对东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在高品质的优雅上做足文章,营造一个文化气质与都市文化相容的时尚居住空间,多采用简洁、硬朗的直线条 并具有开放、宽容的非凡气度。
从过去的沉淀中获得力量。 在将来的岁月中历久弥新。
开门见山,入户观石,玄关墙我们采用了渐进和嵌套的造型手法,从灯带到石材,层层深入,传统的玄关墙很少有这种层次造型的,这也算是当代艺术和传统的一个结合。 石材是特意选来的一块云气山纹石,在缥缈和稳固之间,寻找一种端庄的平衡,但旁侧的蕨类和小花盆却又让严肃的气氛在刹那间缓和,变得活泼生动。
环视整个宅居,可以看见客厅与餐厅将空间一分为二,保留了中式风格的对称,传统中式的不同区间是要强调隔断的,我们利用花格屏和玄关作为空间区域的分隔,有隔而能见,隔而不断,这样空间既保持了现代设计所强调的开敞性与整体性,又充满了中式应有的韵味。
光从窗外涌入,纱帘上的山峦和地砖的云纹构建起了奇妙的意象,在云川和山峰的远方,有光明升起,这种幻想中的意境,是中式设计里的追求——东方的美学,不注重形体,注重的是通过简单的元素所带来的丰富想象。
东方的神韵,同样在线条中彰显出,墙上的回纹,家具的弧线,暗合传统经学之理,壁立的要刚,刚强笔直方能支撑万物,手触的要柔,柔和回旋这才仁顺安全。
竹叶葱葱,郁郁新兰,空间在沉稳的木质色中,又迸发出新生的活力。古人云,居有兰竹而雅,诚如此情此景。
墙板上的纹路,与屏风的纹路是一致的,这形成了一种呼应,也形成了一种秩序感,仪式感。
光影转换,似云卷云舒,明暗生灭,心自安之若素。我们想,东方的神韵,在于形体,更在于无形的气质,石材木艺,恰如君子之德,温润而扎实,心在而身安。
当脚步走向餐厅,另一派设计腔调开始逐渐高音起来,上下一体的餐柜是美式特有的建筑学美感的典范。 传统文化认为,过渡应该“自然而不经意”,在两种风格的转变中,我们利用相同色彩的护墙板,来实现这种在不经意间的格调转换。
美式的韵律不止展现于餐柜这个大景观,在细节方面也多有呈现,比如窗帘幔头,铜骨吊灯,细节处的点缀呼应着整体风格的变化,当然整体的腔调依然是中式的,从藻井形态的吊顶,中式餐桌椅,中式的韵律完成了自上而下的连贯,有天有地。
光风可贵,烟火亦足惜,精致的餐桌椅,带来一种附着于日常中的仪式感,中式的雅,在山月清风间,也在日常里。
生活的美学,究竟从何而来?是文化积淀?是日常惯性?是心之所向?还是众者结合?卧室的设计,或许回答了这个问题,将生活的情趣融入日常中,书画笔墨,皆成意境。
以自我为天地,见东方神韵,中式风光,功能齐全,美学兼备。
温柔的空间里,光成为了最好的点缀,气韵行至此处,渐缓渐静,进入一片安眠。
孔雀有灵,花开足贵。走廊,墙面的织物有一种别样的立体感,相比较绿孔雀,红牡丹,青花瓷般的色彩更接近于传统文化里对雅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孔雀的眼睛是屋主在房屋交付的当天亲自点上去的,这就好像一个隐喻,在之前,这套房子一直是一个空间,但从屋主人入住的那一刻起,这个空间,就是一个名为家的生命。
从中式的神韵,到美式的建筑学美感,再到现代派的理念,比经典,超前一点,比潮流,厚重一点;设计是贯穿过去未来,并唤醒当下生活的力量。 设计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