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软件可以模拟设计房屋装修?
柏厨BORCCI
2022-04-25
在我作答这会儿,这个问题下有将近70个回答。我发现大家陷入了一个误区,促使我必须站出来说几句。
大家太低估那些低门槛的国产家装设计软件了。
要是单纯说问题本身,其他回答已经答得很详尽了:
既能很小白也能很专业的Sketchup;
入门门槛极高的3Ds MAX;
几乎零门槛的国产软件,比如爱福窝/酷家乐/美间/三维家之类的。
按说这么列举,问题也就算回答完毕了。
但是翻翻这些回答以及下面的评论区,很多人难掩对国产家装软件的鄙夷之情:
那些效果图做出来极其虚假,质量粗糙;
只能选用软件自带的模型,没法自己建模,灵活度很低。
更有人在表达时难以压抑自己的愤怒之情:室内设计行业就是被这些破软件给毁了,业主都以为效果图就是几分钟就可以随便糊弄出来的,用这种软件做出来的图就是垃圾。
其实这样说,真的大可不必。
室内设计的价值本身永远在于设计。过度追求设计工具,以自己精通专业设计软件来自我标榜,其实反而落入「器材党」的窠臼。
正如摄影领域,你能玩转昂贵器材当然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这并无法完全说明你的摄影水平。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家随便用几千块钱的手机摄像头,拍出来的照片,其艺术价值真不见得一定就是低的。
设计工具同理。你建模用3Ds MAX,用Maya,用Rhino,固然很好,确实是专业,科班出身,根正苗红。但你有没有意识到,用什么软件并不能体现你的室内设计水平?
开豪车的不见得就车技高超,相反,你如果让人家开个五菱宏光飚出个排水渠过弯,连人家尾气你都吃不到,是不是更丢脸?
室内设计亦如此,用个三维家,用个酷家乐,甚至哪怕就在纸上手绘吧,哪怕就拿个粉笔头在施工现场的墙面上随手一画吧,出来的设计真就一定比你差?
更何况你有没有考虑到,这些零门槛的软件面对的用户,很多都是新手小白和外行的业主?
对于打算装修的业主们,隔行如隔山,他们表现出新手小白的稚嫩和笨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味批判的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零门槛家装设计软件的意义。
对马上要装修的业主们来说,并不需要像设计师们一样,完成一套完整的、精致的商务级别作品。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低门槛、易理解、好上手的工具。用什么工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摆摆弄弄的过程中,加深对室内设计的认识和理解,梳理与挖掘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几乎自动化的户型规划,随便点个按键就可以2D/3D自动切换,30㎡的客厅是个什么样子,15㎡的卧室到底有多大,立刻就能有一个直观感受;
鼠标一拖拽,沙发茶几电视柜,餐桌餐椅小板凳,想放哪放哪,到底自己平时用惯什么样的东西,想在哪里收纳和取放,立刻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基础空间布置操作示例。对于专业设计师,这样的操作并不高级,但对于业主来说意义非凡。)
业主笨拙地运用这些软件,可不是为了渲染出什么照片级高清效果图,去国际上拿个设计大奖;而是通过一番很直观地操作,梳理出匹配自己生活习惯的内心需求。再好的效果图,最终不还是要落地成型才有它的价值?
当然,咱也不单说新手小白。就说成熟靠谱的设计师,就真不能用这种更便捷的软件吗?我看也未必。
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意选择一件称手的工具。
可以看看一些专业设计师用这类软件做出什么样的效果图:
(左侧为效果图,右侧为落地实景照片)
(左侧为效果图,右侧为落地实景照片)
不说这样的设计水平多高超吧,但至少远远没有很多人贬低的那么糟糕。
工具而已,又何必一定争个孰高孰低呢?
另外,作为从业者,一定要对行业内的新技术保持足够的关注。
新生事物可能会很粗糙,很稚嫩。但如果你在接触伊始,你就骄傲地对它嗤之以鼻,其实你就放弃了关注它成长与进化的过程。
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很多人不是说这类软件只能用固有模型,没法自己导入模型或者建模吗?
你是自己进行过了解,还是跟着别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我就不说导入模型素材这么简单的功能了。你可以看看酷家乐是怎么建模的:
这真是你们说的所谓不专业、没法建模吗?
你如果愿意研究得更深一些,你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东西:
已经有人在用酷家乐去做阳光房的力学仿真模拟了。
这样的功能与水平,真的是落后的、粗糙的、愚昧的?真能毁了咱们国内的室内设计水平?
当然了,为这类低门槛的国产设计软件「正名」,并不意味着认为它们有超越传统专业软件的能力。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室内设计行业,它们的专业度依然远远落后于诸如3Ds MAX之流的生产力工具。
只不过,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工具都可以有他的受众群体与价值,不应该遭受无故的贬低与恶名。
标榜自己不使用这些工具,并不能让你显得更厉害。
自己想要探索着玩的装修业主,可以放心尝试,使用门槛真的很低;
专业室内设计师,其实也可以试着保持关注与了解,傲慢会蒙蔽自己的双眼。
最初的纺纱机原型,可能会遭来英国工人们的嘲笑;但当珍妮纺纱机面世,可是吓破了好多手工纺纱者的胆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训依然深刻,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我们可以留意更多行业内正在生长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