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装修,家用净水器怎么选不踩坑?
松鼠睡不醒
2022-11-18
净水器发展到今天,只要滤芯是合格的,同材质的初始净化效果差异并不会很大,现如今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在于“滤芯技术和卷膜工艺”,能否持续保持中后期稳定的过滤性能,才是专业赛道品牌和跨行来分蛋糕的品牌之间最大的区别。
比如,水预处理都是由“PP棉”和“活性炭”构成,只不过早期是做成单支独立滤芯的形态,现在复合形态居多,换芯频率更低,机身也随之变得小巧不占地儿。
PP棉:拦截1-15微米以上的大颗粒杂质,经过多层折叠处理PP棉比普通PP棉纳污性更强。
活性炭:吸附异色异味、提高清澈度和口感,从原料和吸附性上看:ACF>GAC=CTO>PAC。
ACF:纤维活性炭 GAC:颗粒活性炭(椰壳活性炭最佳) CTO:烧结活性炭/压缩活性炭 PAC:粉末活性炭
“PAC粉末活性炭”属于第一代产品,因为带有二次污染而且不可重生的特性,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
“GAC颗粒活性炭”和“CTO压缩活性炭”主要是形态不同,效果都差不多,前者是颗粒状,后者是柱状,这两者都属于第二代产品,吸附性有所增强。
“GAC颗粒活性炭”由于是孔状结构,吸附速度、过滤面积都要比纤维直径更细腻的“ACF活性碳纤维”逊色一些,ACF对各种有机化合物有着更大的吸附量和脱附速度,目前是性能最好的一种。
单支滤芯可能三五个月就要换一次,复合芯能用到1-2年才更换,目的都是为了给RO膜减负,不过复合芯的便利性大幅提升。
关于“RO膜”
其他现在大多数品牌出于产品供应链持续性的考虑,都不会只用某一家的RO膜片,一台机子用到进口陶氏、GE、国产汇通等多品牌膜片的事儿太正常比不过了,只要膜片是合格的,初始脱盐率差异不会超过1%,所以不用刻意纠结。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滤芯一栏会标注“自主品牌”,并不是说膜是自己造的,而是指卷膜工艺是自己的。
卷膜技术上,有最常规的5页膜,而后发展到7页膜、10页膜,甚至13页膜的,用料多少决定了纳污性的强弱,从滤芯的围度也能看出来差异。
流道技术有一端进水(最普遍)、两端进水或旋流进水,也会对RO膜的脱附性和长效性有一定影响。
这些才是近几年各品牌之间真正的区别所在,如果不想弄那么复杂,也可以通过一些核心参数进行性能判断。
· 对消费者有意义的核心参数扫盲
额定净水量:
这个数值取决于厂家的报批值,报低了容易过检,报高了可能翻车~尤其是大通量型号有的还往低了报。
所以可以看做是一台净水器滤芯最低的净水量,但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净水量上限。
比如“美的 白泽1000G”额定量是6500升,实际净水量有18500升,而“白泽1200G”实际净水量超过20000升,报批值却是4000升。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不如直接关注换芯频率和滤芯价格来的直接。
膜规格和流速:
我们经常看到600G、1000G,代表的是24小时内的净水总量,G是加仑的意思。
由此可以换算出流速,比如:
规格越大,对应的硬件成本也就越高,这是直接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净废比:
新规下来后,现在的1级水效标准为65%的产水率,能符合这个标准就行,不用刻意求高,一年下来废不了几块钱的水费,了解一下就好。
总结一下:
真正于我们息息相关的因素是“预算决定流量大小,继而要关注换芯费用/频率”,其他因素大致看看就好。
此外,在看看细节设计是否贴心实用,比如对龙头配置、APP智控、换芯操作等细节有没有要求~按需而入即可,这样子是不是就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