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装修全屋净水花了几万,装了个寂寞?全屋净水避坑指南!
苏北陌
2023-05-31
全屋净水的水可深了!
动不动就被销售忽悠个大几万,花了10分的钱,效果却未见8分。
别急!
全屋净水这件事儿,千万别盲目跟风!
我们在做全屋净水前,先要了解一下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处理设备,都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你又真的存在这些问题吗?
对症下药,效果才会好!
虽说正规的自来水厂帮我们挡去了绝大多数的污染物,但在输送过程中,自来水依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二次污染。
① 物理污染
我们能管住家门口的管道、龙头,却管不了路上错综复杂的输送线,最常见的物理污染源就是水管输送问题。
像老城区的铸铁管,或者经常碰上管道检修,自来水里难免会有铁锈、泥沙和胶体混入其中,甚至黄泥水也是常见的事儿,隔上几天不用,打开龙头都是一股子铁锈味。
② 化学污染
主要指的是工业和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有重工业的地区,免不了化学排放,水中会混入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重金属。
包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氮、磷等营养素、农药等,这些农残很可能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的渗透,对周遭的水源造成污染。
一般的水厂不会单独针对重金属或农残设置专用的处理工艺,而水是天天喝的,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代谢它们,而且水厂净化的水质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余氯。
③ 生物污染
但凡不是真空状态,那就一定有细菌的存在。
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还有一些已死的生物体、藻类,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腐殖质,都会残留在管道中,正常的管道不需要几年,只要短短几个月或几周的时间,管壁内部都是滑腻腻的一层细菌膜。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再清澈的自来水,在夏天如果隔上一两晚没流动,第二天出来的第一杯水经常是臭的,不信你闻闻去,倘若干净,又怎么会臭呢~
面对常见的三大水源污染,能独善其身的人,几乎没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发明了“前置过滤器、中央净水器、中央软水机、末端直饮机(厨下净水器/台式净水器)、管线机”等一大堆净水设备,分别从生活、饮用两个维度,来提高日常用水品质。
哇,乍一看这么多!
那么这些东西都需要么?未必!
根据各地区水质硬度、污染程度的不同,我们在全屋净水的规划上,采取的组合方案自然也是不同的。
那么,什么是性价比?就呼之欲出了!
自然是花最少的钱,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嘛!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什么该花,什么不该花!
全屋净水设备的取舍-少花冤枉钱
抛开水质谈作用,都是耍流氓!有没有用,还得回到水质上!
像很多100㎡以内的中小户型,本身面积也不大,全套净水设备就算想装,也不一定放得下。
如果不是对生活用水有太高的要求,大部分家庭采用“前置过滤器+末端净水器”,一般也就够用了。
“前置过滤器”主要用来拦截大颗粒杂质,现在主流产品的精度基本上都在40微米,这个大小是刚好可以拦截肉眼可见的一切杂质,可以把被管道污染的水源,重新还原到自来水的出厂状态。
杂质少了,对家中的涉水电器、管路、花洒等,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末端净水器”的种类就比较多了,有厨下式净水器、台式净饮一体机、厨下式加热净水器、以及走高端路线的嵌入式净饮机,都能解决直饮问题,甚至还能把加热问题一并搞定了。
在厨下净水器中,RO反渗透净水器是最普及的一种,像“前置过滤器+末端净水器+管线机”的套装也有很多,通常打包入手会比较划算。
比如这一套,2598元的白泽1000GPro新款净水器+999元全自动前置过滤器+2399元908D管线机,打包后能便宜个几百块。
“管线机”是净水器的配套产品,主要负责即热,1秒出热水,可调温、可定量,非常方便。
如果习惯自己烧水,那么也可以考虑“前置过滤器+末端净水器”的组合方案。
如果是新城区、新小区,管道用的是PPR水管,或者有些是采用“智慧泵房”来供水的小区,那么恭喜你,连“前置过滤器”都用不上,杂质在入户前就被拦截了。
那么,我们可以追求更高品质的饮水体验,如“末端净水器+管线机”的方案就很不错。
相信大家已经感觉到了,这其中的灵活性。
我们再聊聊其他的净水设备都有什么用~
“中央净水器”我一直觉得是大户型或别墅的宠儿,可以理解为比前置更精细的全屋净化,精度提高到了10-25微米,有的还会增加活性炭来去除水中的余氯和异色异味,这种机子一般个头都不小。
大户型可以考虑“炭滤砂滤式中央净水器”,这种体积很庞大,效果也是最好的,同时它还是软水机的好搭档,没有它,软水机会坏的比较快。
小户型如果实在想装,可以试试“管道超滤机(泥沙克星)”或者“大白瓶(滤芯式壳体)”,这两种体积都比较小巧,价格也相对便宜很多,几百块就搞定了。
“管道超滤机”的过滤精度最高,差不多有0.1-0.01微米,但对余氯或是异色异味无效,很多乡镇、老城区喜欢用它来解决黄泥水问题。
“大白瓶”就是个滤壳,里面放PP棉就是超级前置,放活性炭就可以吸附异味,滤料选择比较自由,差不多1个月就要换次滤芯。
“软水机”是针对水质硬度较高,水垢非常严重的家庭设计的,像南方沿海地区水质硬度本身就很低,我觉得完全没有安装软水机的必要,在东北、西北水质硬到影响正常生活的地方比较盛行。
软水的好处主要是洗浴比较舒服,洗完脸不会紧绷绷的,洗衣服、洗盘子更干净,而且不留水印,用更少的洗涤剂就能达到更好的洗涤效果,包括各个龙头、花洒也看不到白白的水垢了,如果硬水洗涤基本上是不起泡的,洗衣液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后面这几样,必要性倒是谈不上,更多是起到提高生活用水品质的作用。
毕竟花个一两万的成本去改善卫浴、洗涤用水,还是有点奢侈的,除非家里的水质真的非常糟糕。
听着迷糊了?没关系,给大家总结了一张表,再花个十几块钱,买个TDS笔测测家里水质,就知道家里该怎么装了!(建议收藏)
哦,对了,除了根据实际需求来灵活组合外,还要考虑空间和走管问题,有些东西买回去,受水路限制,也是装不了的。
想省事的宝宝们,也可以考虑全屋净水定制方案,量身打造最适合自己的净水方案。
近两年在净水领域,有不少技术都得到了升级,实实在在解决了很多使用痛点。
1> 全时鲜活——“零陈水”
自从现制现饮的大通量无桶机问世以来,“首杯水问题”就如影随形。
在净水器长时间停机后,出来的水并不纯净,这主要是因为膜前陈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把一部分浓缩水给挤压到了纯水端,停机时间越长,浓度就会越高。
这样的首杯水因为硬度偏高,会有点涩口,而且烧水依然会存在水垢,对管线机的加热体也不友好。
而零陈水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缓解这个问题,零陈水也叫“纯水回流”,简单来说就是用过滤好的干净水去冲刷滤芯,稀释膜前浓缩水的浓度。
从早期一些型号来看,有一定改善,但效果还不够彻底,大概只有60-70%的脱盐率。
在“零陈水2.0技术”上,增加了玻璃钢绕丝逆流膜,从而进一步稀释了RO膜内部离子浓度,让首杯水的脱盐率成功提高到了80%以上,包括对抗生素、四环素、双酚A、领苯二甲酸酯等去除率也有明显提升。
什么叫好水?
我认为不会带来新的代谢负担,就是好水!
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了NSF、VDE等技术认证,净化出的水质也非常符合母婴级饮水标准。
婴幼儿“水养护”好水标准:
· 首杯水脱盐率≥75% · 低钠 ≤20ml/L · 双酚A ≤0.01ml/L · 抗生素去除率 ≥90%
另外,零陈水技术还可以大幅降低阀堵风险,提高RO膜的使用寿命。
道理很简单,RO膜的精度只有0.0001微米,水分子都是靠压力泵挤压过去的,这个过程把污染物都截留在了膜外,时间长了,垃圾就多了,常规的冲洗,就不如纯水回冲的效果更好。
RO膜是净水器最贵的消耗件,保护好它,就是省钱!
这也是为什么“零陈水”会被越来越多品牌重视起来的原因。
2> 零添加、零阻垢剂——纯物理过滤
阻垢剂是最简单、且有效提高RO膜寿命的方式,所以前两年各品牌为了追求长效芯,盛行了一段时间。
阻垢剂的本质就是硅磷晶,由于净水器大部分时间处于静置状态,硅磷晶浸泡在水中就会自然溶解,并析出大量的磷酸盐,溶解量将近是动态水的几十倍。
虽说正常情况下,阻垢剂会直接流进下水道,不会进入到纯水端,但在RO膜滤芯中后期出现性能衰减或者破裂时,就容易涌入纯水端。
膳食中,磷酸盐食量过多时,能在肠道中与钙结合成难溶于水的正磷酸钙,从而降低钙的吸收。长期摄入会造成发育迟缓,骨骼畸形,降低骨和齿的质量等不良影响。
如果要摒弃化学过滤,那么膜技术首先得过硬才行。
通过“节水膜技术”,对流道做了优化,让膜内流速提升了3倍,流速快了,自然也能带走一些膜表面的污垢堆积,一边过水就在一边洗膜。
包括智能冲洗模式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在清洗技术中,还融入了缓流剥离技术、以及深层旋净技术,就好比一件脏衣服,除了用水冲之外,还得用手搓才能干净吧?这么说大家应该都能懂。
一键清洗技术,让膜的抗堵性提升了,也就能让净水器持久保持流量饱满的状态。
那么,既然是冲洗,就会产生废水。
有的机子废水特别多,而用智能节水技术进一步控制了废水的产出量。
采用双节流孔的废水电磁阀,在通电与不通电的两种状态下,实现了废水可调,可以根据进水TDS情况,智能切换支路开关,以此来因地制宜的匹配最佳废水比。
比起早期的单节流孔,双节流孔还更不容易发生堵塞,2档废水电子阀不仅方案简洁,而且流量控制十分可靠。
3> 低压膜片大水量+7层叠折叠膜技术,脱盐率稳稳的!
这几年国内很多净水器品牌都开始转向国产膜,一方面是咱们国内的技术起来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中美贸易风险。
国内比较出名的膜品牌是“时代沃顿(汇通)”,脱盐率表现还是不错的,能到97%以上,也算是打破了国外的独家供应。
此外,卷膜技术也很关键,比如七层折叠膜技术将现有的N页膜格网、滤布、膜片进行裁切,再与膜片折叠放格网合为一体,4合1的好处是减少了网格、滤布、膜片的周转次数,更有利于无菌化生产。
在实际应用中,膜片的利用率被提高了4.37%,纯水通量提升了8%,工作压力降低了4.9%,胶水用料减少了13.7%,同时还优化了成本,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企业多了一个卷起来的筹码,价格就更实惠了呗。
4> 后置碳渗滤技术
大通量净水器之所以流行,自然是因为它超快的接水体验,但同时也存在后置改善效果不佳的痛点。
为此,在高精度碳棒内部增加了导流管,通过“渗滤技术”在吸附面积上提升69.6%,整个过程不留死水,这也让出水的口感更清甜。
椰壳活性炭的碘值达到了1050mg/g,碘值越高意味着活性炭的微孔结构越发达,表面积也更大,结合烧结炭棒工艺,孔隙率达到了59.2%,而常规挤出炭棒的孔隙率只有32.4%,这都是藏于内部看不见的一些差别。
5> 滤芯智能算法
智能算法是根据水质、使用时长、家庭实际用水量、出水品质、智能冲洗等多个维度综合计算后,得出是否需要换芯的结论,这就非常贴近真实滤芯消耗的情况。
这个算法非常科学,不像有的品牌,用或不用,都用倒计时来粗暴的解决问题,逼着消费者提前换芯,要是碰到用水量大的家庭,滤芯早就过期了,还一直不提示更换。
6> 集成水路 & 降噪系统
主流产品几乎都是集成水路设计,通过数字化建模、CFD分析技术解决了净水器限流的问题,这种一体成型的水路板大幅减少了进出水的接口,将漏水隐患降到了最低。
说到降噪,这一路目睹了三腔泵到四强泵,再到五腔泵的发展历程,一代更比一代静。
低噪音的多腔泵设计,再加上二次隔振设计,最大化的实现吸能,在保证大通量的前提下,把噪音也算是降到了极致,同样的通量下,制水声音就是要小一点。
近期新品用的就是噪音最牛的五腔泵,后面我们会聊到。
7> 六代换芯技术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常见的便捷换芯方式有“按压式、旋钮式”,虽然不用像早期的机子一样需要拆机换芯,但也需要费一翻力气才能拧下来,有的卡得非常紧。
而六代换芯技术是在滤芯上设置提手,装进去的时候,直接推入即可,拆芯只需要拿起把手,滤芯就会自动弹出了,一指的力气,非常省事儿。
可以看出,净水器这几年的发展是很显著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体验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