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式晾衣服,外地人看了惊掉下巴
住范儿
2023-11-27
中国人对太阳有一个执念:天气好,不晒点啥就是浪费。
北方晒秋菜、南方晒被子、海边晒咸鱼,更平常的还是每天晾衣服。
江浙沪地区,尤其是上海的龙门晾衣架,最近又成了一方人的「非遗传统」,引起了网友的热门关注。
图源:网络
我曾经也是晾晒党,喜欢阳光「烘烤」过被子、衣服的味道,管他是螨虫尸体,还是紫外线照射空气产生的臭氧,反正经过太阳大叔洗礼过的,就是松软、亲肤、好闻。
事实上,像烘干机和除螨仪等,只要带有紫外线功能的家电,都可以达到晾晒的效果,产生「太阳的味道」。
道理我都懂,却还是斩不断对太阳的依赖,就像在龙门架遍布的上海人眼里,只有暴露在阳光下,才算晒过衣服。
那……为什么国人如此热衷晾晒?
刻在基因里的
「太阳崇拜」
晾晒是刻在基因里的。
古人就很喜欢,人家一边晾衣服还一边写诗,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杨万里的《重九前四日,昼睡独觉》。
“睡思初酣过午睡,起来四顾已斜阳。添糊窗隔无风气,旋晒衣裘有日香。”
这首诗中,午睡、晒衣、收衣、深深一嗅,直接把人引入到情境当中。
七夕乞巧节,还有专门的晒衣晒书仪式。
图源:网络,侵删
现代人也崇拜。
即使很多人家里配备了烘干机,也要准备一个不那么显眼的晾衣架,用来晾手洗的内衣裤或是孩子的小衣服。
图源:自摄 住范儿真实人家
尤其是爸妈他们,依旧喜欢把衣服晾在外边,通风干得快,还省电零能耗,这是来自老妈的生活阅历。
连杰伦都唱,听妈妈的话~
还有一部分人,就是纯爱好和执念。
看着晴朗的天气,不晾衣服就觉得对不起这大晴天。
图源:网络 生活在国外的网友,晒出了自家的晾衣实拍
除了衣服、被子,全国各地区都稳定发挥,有各自「晒出来的美食」。
图源:网络
情感和理智的
Double认可
一个习惯的养成,总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就像国人必须喝温开水一样,晾晒也是人们对健康的一种保护。
“一月不晒被,十亿螨虫陪你睡”。
每每看到那些恶心的螨虫放大图,任谁都恨不得把太阳当成台灯随时照在被子上吧。
夸张的形容,再通过谣言般的顺口溜传播,恐慌的心理让人不敢不照做。
下图高能,建议快速划过
图源:网络 让人看一次疯一次的螨虫
科学理论方面也讲得通。
太阳的紫外线和高温可以杀死衣物表面的一些微生物和细菌,通风能让潮气散发出来,换成新鲜的空气。
在没有各种先进小家电的过去,晒太阳无疑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杀菌方式。
代代相传的
生存技巧
人类进化时,会把一些有益的经验习惯传承下来,一代代人父母传授子女,子女再传子女。
太阳是地球光和热的来源,是人类诞生的根本。
不论是出于本能还是经验,对太阳的依赖都不可替代。
这样的生活方式,经过了几千年的延续,就和一些道德思想一样,让人无条件服从,况且已经验证过它是对的。
虽然有了烘干机、电热晾衣架、除螨仪等等,都可以代替或辅助晾晒。
但是目前只有一部分年轻人在使用,老一辈人更多还是习惯自然风干甚至手洗,还有一大部分北方人觉得没多大必要。
图源:住范儿粉丝留言
另外,都说国外不晾衣服,其实外国人也是从晾晒到使用烘干机等设备一步步走过来的,只不过在工业革命和政策推动的影响下,比我们走得快一些。
为了市容风貌,或是为了避免火灾,一些城市或社区有相关的约束条款。
比如漂亮国的一些地方有 「clothesline ban」 ,即晾衣绳禁令,禁止在户外晾晒衣被。
相比下来,我们晒衣自由不要太高,甚至物业还贴心地准备晾衣杆,专供业主晒被子。
图源:网络
左 国外的某些可以晾晒的城市
右 国内小区里的公共晾衣架
与其阴干
不如烘干
实际上,我们传统的晾晒方式也正在逐渐被取代。
北方朋友感觉,晾晒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借助阳光的能量和干燥的空气,高温杀菌。
而南方却不是这样。
家在南方的朋友说,晾晒并不是很好的方法,平常还好说,到了回南天和梅雨季,室内室外都不适合晾晒。
有时候把衣物晾在室外,仅仅是因为室外比室内通风好一点,室内阴干,衣物更容易像前男友的承诺一样发烂、发臭。
图源:网络
那种特殊的臭味,重新洗也很难去掉,空气湿度大,反反复复地洗了晾,晾了臭,臭了再洗。
查了一下发臭的原因,和螨虫一样让人震惊,因为阴干衣服发臭产生的细菌对人是有害的。
图源:网络
其实就算北方,室外晾晒的条件已经不充分。
随着居住结构的改变,户型设计的改变,外阳台几乎全被封闭纳入客厅,即使双阳台的设计,北向阳台阴干晾衣服也不好。
加上楼上楼下之间会因为挡光、滴水、掉落等引发邻里战争。
图源:网络
楼上晒腊肠滴油,楼下沟通无效,愤愤不平的网友脑替支招
还有大风天被刮掉发生高空坠物,雨天得有人看着不然白洗了,雾霾会让衣物二次污染……
不难看出,没有独门独院、花园、露台的优势,还因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晾晒方式也已经不那么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
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发现了烘干、干衣设备的好处,尤其南方,无论外头的空气多潮湿,根本不用担心十条内裤一条干的都没有的窘况。
图源:网络
从意识方面来说,人越来越在意隐私,也不再愿意把很私人的衣物挂到室外「游街示众」,任人窥探。
归根结底,晾晒似乎只剩下省电节能和娱悦心情这唯二的好处了。
图源:网络
打不过
就加入
一种生活习惯到另一种习惯的过渡,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验证,也需要形成新的传承意识。
如果说,自然晾晒曾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那机器烘干消毒,也将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
要我说,打不过就加入吧!早点吃螃蟹,早点尝鲜。
自从上学时用上了学校里的烘干机,重拾小时候晒被子的体感之后,我就对晾晒没有了那种必须且唯一的向往了。
一个假想:再过很多年,当烘干机普及,或许有人会把阳台模拟成原始自然晾晒的场景,来回味曾经。
就像去年备受追捧的围炉煮茶一样,重新掀起一股新的国风。